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基层党委 > 马鞍山乡党委

马鞍山乡基本概况

时间:2011-12-13       作者:      来源:马鞍山乡党委

马鞍山乡位于巍山县城西北角,距县城40公里。全境地形狭长,从北到南主要以条带形、条块形分布,中部为高山峡谷,地势起伏,北高南低,群山延绵,群峰纵横交错,山高坡陡。海拔最高点为青云被窝山梁子2784.4,最低海拔点为河南江桥1320米,属北亚热带季风性高原山地气候,立体性较强,年平均气温19.5,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,日照3540小时,无霜期312天。形成“一山分四季,隔里不同天”的温差格局。东与大仓、庙街两镇毗邻,南与五印乡相连,西与漾濞县隔江相望,北与紫金乡、永建镇接壤,东西最大横距30公里,南北最大纵距25公里。辖红旗、青云、河南、五里巷、三鹤、三胜6个行政村,78个村民小组,4089户,15792人,其中:农业人口3779户,15384人,占总人口的97.4%。国土面积247.27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20517亩,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.33亩。居住有彝、汉、白、苗、傈僳、纳西等民族,是典型的贫困、山区、民族为一体的农业之乡。

马鞍山乡是林业强乡,林上林下资源十分丰富,全乡有林业面积31.6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79%,可谓松涛万倾,绿波荡漾,开门见桃梨,扑鼻花果香,素有“春斗白银花,秋吐黄金果”的美称。境内种植泡核桃历史悠久,是名副其实的核桃之乡,各村各组皆适宜种植泡核桃。现有泡核桃面积8.6万亩,主要为漾濞大泡核桃,其中盛果树2.5万亩,初果树3.5万亩,2010年实现鲜果产量90万公斤,产值1300万元,户均收入达0.34万元,人均收入达0.083万元,其中:红旗拖忠诚等30多户核桃种植大户,户均核桃产值达25万元,成为马鞍山乡的富民产业;红雪梨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之一,属晚熟品种,具有果型好、颜色鲜红、含糖量高、口味清香、耐储藏运输等优点,通过采取政策扶持、引进专业人才、推广科技、成立红雪梨协会等一系列有效措施,使红雪梨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,现全乡有梨1.5万亩(其中红雪梨1.2万亩),红雪梨可采摘面积0.5万亩,红雪梨总产量750万公斤,产值1100万元,其中:龙塘、朝阳、梨园、新田、达迟五个村红雪梨连片种植面积达1.1万亩,有34户种梨大户加入了马鞍山乡红雪梨协会,龙塘、朝阳小组年户均林果业产值达4.8万元,成为远近闻名的果树村,龙塘、朝阳涌现了杨淑礼、张树花、郭绍余等红雪梨种植大户,户均产值达30多万元;华山松是我乡的绿色股票,发展潜力非常大,现有7.5万亩,仅松籽一项年产值达80多万元。林下资源主要有名贵动物穿山甲、眼镜蛇、麂子、牙獐、猫头鹰、白腹锦鸡等;名贵药材有茯苓、野生天麻等;名菌类有鸡枞、香菇、木耳、松茸等。巍山人民称马鞍山乡为“绿色乡镇”,全县人民的“绿色银行”。1994年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单位,1998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(镇)。近年来,乡党委政府依托地区资源优势,走“靠山吃山”的路子,把念好“山”字经,作好“山”的文章作为引领全乡人民发展致富之道,提出了“党建领乡、生态立乡、基础稳乡、科教兴乡、产业强乡”的发展思路,着力培植壮大烤烟、畜牧和林果业。在林业发展上突出“一个特字”,即依托资源优势,努力培植特色经济林果。围绕“以地造林,以山育林,以林富民,以林兴乡”的林业发展思路,把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林果作为一项强乡富民的支柱产业抓紧抓好。建成了红旗村委会前山、新二小组和三胜村委会肥度小组泡核桃种植样板基地,三胜村委会朝阳、龙塘小组的红雪梨栽培示范基地,青云村委会田心小组和三胜村委会杨家小组的样板基地也正在建设,在地域上已形成了红旗村委会以泡核桃产业为主、三胜村委会以红雪梨为主,青云、三鹤两个村高海拔地带以华山松为主,辐射和带动其他村委会大规模发展的生产格局。

马鞍山矿产资源丰富,发展采矿业前景可观,境内蕴藏有多种高品位矿种,其中以铁矿、锑矿、铅锌矿和铜矿为主。现辖区内有云南地矿公司、云南菲斯特公司、核工业209、扎村金矿4家探矿企业,有采矿企业1家,为玉溪红桥公司与马鞍山红旗铁矿合作开采铁矿,厂年产铁矿5万吨,实现产值600万元,上缴国家税40多万元。

马鞍山乡有县乡公路2条经过辖区,其中1条属境外公路,与漾濞县鸡街乡相通,全乡6个村民委员会均通弹石路,79个村民小组全部通路,其中有10个村民小组通弹石路。自然资源丰富,道路交通便捷,民族文化底蕴深厚,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。境内居住的彝、汉、白、苗、傈僳、纳西等民族,各有各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节日。如彝族喜欢打歌,各村风格各异,有自己的年节“二月八”和火把节等民族节日。舞资优美,舞步轻巧快活的彝族打歌队,曾东渡日本,到北京、广州、武汉等参加表演。民间刺绣、烧酒等手工艺术流传至今。与吴承恩著作《西游记》里写的“花果山福地,水帘洞洞天”相吻合的水帘洞、三鹤洞和仙人洞传说颇有声誉,以及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,深受青睐,吸引着外地游客。

马鞍山乡围绕打造成经济发达、文化繁荣、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民族旅游之乡,把龙塘、朝阳两个小组建成了“远看是林园,近看是果园,走进是花园”的生态小康村。

马鞍山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,市场需求为导向,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,使全乡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实现了基础夯实,社会稳定,经济发展,人民安居乐业。2007年底全乡有完整的通讯网络,群众移动电话使用率达40%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,全乡6个村村有卫生室。2010年粮食总产618.98万公斤,人均有粮379.4公斤,烟叶收购量实际收购烟叶69.799万公斤(13959.722担),实现烟叶总收入1013.98万元。全乡生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存出栏分别为20114头、6487头、24888只、96207羽,16662头,4054头,29713只,167331羽,实现畜牧产值达3800万元;全乡经济总收入7668万元,财政总收入397.44万元,工业总产值1221万元;固定资产投资1600万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2279元。